Updated:2017-02-09 14:17
據廈門網2017年2月9日訊 科技創新是推動藍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作為海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福建省積極發揮科研優勢,加大各項科研投入,擴大科研成果建設,在海洋效益提升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作為福建省海洋生物科研領域的“智囊團”,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通過承擔農業部“國家海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廈門)”、國家海洋局“閩臺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開發公共服務平臺”,國家海洋局“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子平臺”等眾多實驗基礎條件建設項目,建立起了一支優秀的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科研創新技術團隊,目前共承擔了35項重要科研項目,其中包括1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主攻“冷知識”
研究取得許多突破性進展
常被當作“廢料”扔掉的墨魚墨汁里能提取出具有抗氧化性的護膚成分,平價的瓊脂可變身為昂貴的生化制劑瓊脂糖,鮑魚里蘊藏的活性物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這些普通民眾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的“冷知識”,卻都是省水產研究所的科研專家們目前正在主攻的研究項目。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省水產研究所在海洋生物源化妝品、海洋功能食品以及海洋生物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
餐桌調味品是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但源于海鮮的調味品卻鮮見于市場。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水產品加工研發團隊開發出了“海極鮮”系列調味品,在2013年正式與廈門洋江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豐盛食品有限公司、晉江阿一波食品工貿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簽約,開啟了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過程。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極鮮”系列產品是以各種海產品加工副產物為原料,結合生物酶工程技術、膜分離技術、噴霧干燥技術、風味重組調配技術等而開發研制出的液態、顆粒狀、粉末狀等一系列不同形態的海產風味調味品。經過兩年多的生產推廣,如今“海極鮮”已經走進了全國的超市商店,成為消費者常用的“餐桌伴侶”,天然鮮味已然飄香餐桌。
以研發“海極鮮”的成功經驗為基礎,科研團隊將研發目光瞄準了更受消費者青睞、營養成分更高的高檔海鮮鮑魚。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水產品加工研發團隊承擔的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福建特色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和示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以鮑魚加工的副產物鮑裙邊、鮑蒸煮液為原料,利用酶解、噴霧干燥、新型成型、流化干燥等技術制備鮑鮮素,并在研發鮑鮮素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的同時,制定了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從2014年立項至今,鮑鮮素的研發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未來將建成年產達100噸的鮑鮮素生產線并進行示范應用。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經過5年的研究,省水產所的科研團隊在我國的鮑保健食品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專家們從鮑魚的可食用部位中提取了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質,并通過大量實驗研發出了完全符合保健食品要求的創新型產品,目前以鮑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已進入后續應用階段。
科研產業化
做大做強福建省優勢資源
對鮑魚藥用價值的成功探索僅僅是省水產所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積極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省水產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屢獲殊榮,獲得了各界認可。以“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開發與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為例,該項目針對魚類、甲殼類、貝類進行研究,開發出了一系列高值產品,實現了水產加工副產物多種類、多層次開發與應用,共發表學術論文23篇,所取得的7項研究成果當中,有4項成功申請國家授權發明專利,并制定了2項福建省地方標準,項目部分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后獲得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廈門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以“做大做強”福建省優勢資源——海藻為核心目標的“海洋大型藻類高值化利用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則從引進海藻新品種入手,在開拓海藻人工育苗新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海藻資源的高值化利用領域深耕細作,成功開發了新型海藻保健食品,項目不僅獲得5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還成功建立了3條中試生產線和10條規模化生產線,在福建省7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省水產所科研團隊
開發的相關產品
●海洋生物醫藥
主要針對福建特色海洋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具有特異生物活性的海洋天然化合物,獲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通過對鮑、海參、海馬、海膽、方格星蟲等海洋珍貴動物進行開發利用,研制出了鮑肽多糖、海參皂苷、海馬甾體化合物、海膽黃脂質、方格星蟲糖蛋白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在抗腫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止血、抗凝、抗炎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開發潛力。從河豚、織紋螺等海洋生物中提取河豚毒素,研制出基于膠體金層析技術的河豚毒素快速檢測試劑盒。
●海洋功能食品
開展了海藻、海洋貝類等功能成分因子的分離制備,結合現代食品加工技術,開發出一系列新型海洋功能食品。通過對海帶、壇紫菜、龍須菜、羊棲菜等海藻中功能成分進行開發,獲得了褐藻多酚、海帶多聚糖、海藻低聚糖、海藻DHA等生物活性成分,通過納米化、微膠囊化等技術制備出具有抗氧化、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功效的新型功能性食品;分別以鮑、牡蠣、雜色蛤、貽貝等貝類為原料,重點突破功能性食品產業化生產的關鍵技術,提取鮑多糖、牡蠣肽、蛤多糖、貽貝糖蛋白、牛磺酸和糖胺聚糖等生物活性物質,開發出鮑魚參芪片、鮑魚參芪膠囊、牡蠣甘寧片、牡蠣甘寧膠囊等海洋保健功能產品和“海極鮮”海洋新型調味品,部分產品已進行中試及產業化示范生產。
●海洋生物制品
省水產研究所科研團隊在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化妝品、海洋生物化工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通過對海藻和甲殼類生物的研究,開發出藥用瓊膠、藥用卡拉膠、高純度瓊脂糖、殼聚糖等醫藥中間體和醫用填料;利用魚鱗、魚皮和墨魚墨囊開發出的海洋膠原蛋白、墨黑色素,研制出具有較好的抗氧化、防輻射功能的新型海洋化妝品;利用海洋貝殼開發出貝類重金屬吸附劑,進行水質修復與改良。
相關鏈接
2013年11月28日上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在福州舉行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會暨項目簽約儀式,隆重推出“金牡蠣1號”與“海極鮮”兩項科技成果,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分別與6家企業進行項目簽約,省海洋與漁業廳授予省水產研究所兩個科研團隊“福建省海洋與漁業成果貢獻獎”及獎章。“海極鮮”這種新產品是取材于水產品加工的副產物,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并去除了腥味,保留了鮮味。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與廈門洋江食品有限公司、晉江阿一波食品工貿有限公司、福建省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合作。該所從2006年開始著手進行《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開發與應用技術研究》項目,2012年通過驗收,獲得7項研究成果,成果均達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了“2012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其中,“海極鮮”系列產品是以各種海產品加工副產物為原料,開發研制出的液態、顆粒狀、粉末狀等一系列不同形態的海產風味調味品,是產業化成熟度最高、市場前景最廣闊的成果之一。
2013年9月11日,由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藻多肽制品的研制開發與中試研究”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以富含蛋白質的海藻為原料,通過現代生物工程、高壓納米超濾、凝膠層析分離、高效液相純化及體外活性檢測等高新技術提取具有多種生理活性的海藻多肽,同時,以海藻多肽為主要原料,開發研制海藻多肽飲料、海藻多肽顆粒沖劑、海藻多肽膠囊和海藻多肽片劑等系列產品。其中,重點對海藻多肽飲料的開發和中試進行系統的研究,通過海藻酶解液去腥、輔料調配、均質、殺菌、護色等工藝的探討和優化,確定了原味、麥香味及果香味3種不同風味的海藻多肽飲料的配方及制備工藝。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與廈門新陽洲水產品工貿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海藻多肽飲料生產線,進行中試生產,生產的海藻多肽飲料各項質量衛生指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
“海極鮮”系列產品
2016年7月29日廈門市科學技術局組織有關專家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市科技計劃項目《風光互補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及海島應用示范》進行驗收。
經過幾年來的認真實施,該項目完成了一套日產5噸淡化水的風光互補海水淡化裝置,并在廈門小嶝島應用示范。該風光互補海水淡化裝置制出的淡化水質量指標經第三方檢測,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常規指標。同時,該項目已授權專利1項,發表論文1篇。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審閱了有關資料,經過質詢與討論,一致認為項目完成了合同約定的指標,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在東山縣金鳳灣養殖基地漁排上安裝了6臺各3000瓦的風電機,利用風能淡化海水
2016年6月18日,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小嶝島低碳型海水分級利用研究與示范基地建設”與廈門小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對接。項目利用小嶝海島的風能場發電作為電能供應源處理海水,處理后的海水用于海水沖廁、處理后的高濃海水用于水產養殖及人工“死海”用水、處理后的淡化水用于生活洗滌和生活直飲,實現海島低碳型海水綜合利用,其預期經濟效益產值可達1000萬元。“淡化濃海水綜合利用技術”項目使用廈門小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淡化系統生產淡水時排放的濃海水,在水泥池中養殖龍膽石斑魚。2016年5月31日,“淡化濃海水綜合利用技術”濃海水養殖實驗進行了現場階段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