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News

污水處理200億膜市場國內企業僅占2%

发表日期:2006-10-12     浏览次数:

    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2006年10月12日訊 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對于水資源極度匱乏的中國來講至關重要,據建設部統計,我國200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52%,污水處理的核心技術膜材料市場需求已達100億元。經測算,到2010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70%以上,膜市場需求將高達200億元,而且還將以年20%的速度遞增。然而不容樂觀的是,目前國內污水處理核心技術膜材料卻幾乎全是歐、美、日的舶來品,國內企業市場份額不到2%。專家呼吁:國內企業加速膜技術的研發投入,加速膜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推廣。
    2006年對于我國污水處理行業來說,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里,國內市政、電力、石化、鋼鐵等高排放行業的節水減排消息頻頻傳來:
    市政:浙江慈溪市杭州灣新區采用雙膜法完成50000噸/日的海水淡化。
    鋼鐵:太原鋼鐵公司采用雙膜法完成了72000噸/日的煉鋼廢水回用;
    石油:遼河油田采用雙膜法實現了4800噸/日的煉油廢水回用;
    電力:中國華能玉環電廠采用雙膜法實現30000噸/日的海水淡化工程;
    膜、膜、膜,到底是膜還是魔?怎么就像變魔術般,既能讓海水淡化,又能讓工業污水再生利用,還能制作純凈水?
    污水處理膜當其沖
    膜是一種高分子有機化學材料,既有分離、濃縮、凈化和脫鹽的功能,又有高效、節能、環保、分子級過濾等特征,由于它是有機材料,即使廢棄后也可以降解,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它被廣泛地應用于污水處理、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超純凈水等行業,尤其在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今天,膜技術已被公認為21世紀一項極為重要的新技術,并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全世界膜組件成套設備和膜工程的市場已達到數百億美元,而且每年還以20%的幅度遞增,膜技術因此也得到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國內膜市場,主要緣自于膜的三大應用: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以及凈化水。
    海水淡化:按照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財政部2005年10月出臺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規定,十一五期間,沿海地區在建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必須配套建設海水淡化水項目作為工業冷卻水;已有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必須對現有的供水設備進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業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島建設一批萬噸、十萬噸以上規模,專門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并且在規定里,對沿海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城市、規模、時間都做了明確的規劃和部署。按此規劃,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總量將從現在的4萬噸/日上升到80~100萬噸/日,總投資將達136~180億元,其中膜及膜組件就占到總投資的30%~40%。
    污水再生利用:2005年國家有關部委分別出臺了《十一五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目標》和《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明確指出要建立節水型工業,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實現增產不增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夠實現工業廢水資源利用,讓處理后的廢水再回用于冷卻水、循環水以及工業用純凈水的又是膜技術。因此,十一五期間,工業廢水回用是構成膜市場增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凈化水:由于我國的自來水廠普遍采用的是傳統的處理工藝,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飛速增長,供城市自來水廠的水系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傳統處理工藝對水中的重金屬、有機物污染根本無能為力。而膜分離技術卻能去除水中的這些有毒有害物質,這也是為什么凈水器、純水機會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樓堂館所的原因。
    然而,在國內炙手可熱的巨大市場面前,一位膜材料業內權威卻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的膜市場幾乎全是舶來品,2005年膜市場高達100億元,但國內企業僅占到2%左右。
    國企低迷原因何在
    水處理領域應用最廣的反滲透膜,其原材料被國外化學巨頭所壟斷,目前全球被美、日、西歐等少數國家壟斷,國內市場主要被美國陶氏化學、科氏、海得能、日東電工、日本旭化成以及日本東麗等幾家公司瓜分,國內從事于反滲透膜的企業有一兩家,但目前還沒有一家能形成產業化,性能和國外的膜無法相比。目前國內市場超濾膜已經逐漸替代進口,中國藍星水處理、杭州水處理中心、匯通源泉以及天津膜天等企業能夠生產,并且在許多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但這種超濾膜和反滲透膜的市場以及應用領域相比,相差甚遠。
    我國從事膜材料、膜組件、膜與水處理工程的企業大約有600家左右,其中生產型企業只有1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工程公司不到20家,不管是生產型的還是工程型的,銷售額過億元的不到10家,大多以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居多,和國外膜工業相比,我國膜工業呈現技術水平低、膜品種少、產業規模小、應用領域窄、行業管理薄弱等特點。
    這么薄弱的隊伍又如何能應對國際大公司的競爭呢?其處境可想而知。
    因此,今年春夏,有三家企業選擇了走捷徑,另找奶媽,把企業做價賣給了國際大公司,引起了業界不小的震動。這三個并購是:美國陶氏化學收購浙江歐美;德國西門子收購北京賽恩斯特;美國ITT收購上海恒通。被收購的這幾家企業都是膜與水處理的龍頭企業,產值基本都過億,業績也不凡,為什么還要賣掉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總沉重地對筆者說:業界都認為我們做的很好,工程多的做不過來,但實際的情況是工程愈多,我們壓力越大,包袱越重,從政府那又得不到資金支持,賣給老外實屬無奈啊!這位老總又說了一句傷感卻又令人深思的話:誰會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養呢?
    扶植國企勢在必行
    看來,資金是制約膜與水處理企業發展壯大的一道坎。
    水處理工程不管是工業廢水回用,還是海水淡化,投資額少則1000萬~2000萬,多則幾個億,目前,絕大多數水處理項目發包方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基本采用1.8.1、2.8或者3.3.3.1付款方式:即簽合同先付總額的10%用于啟動資金,工程完工再付80%,設備運營一年,運行平穩、出水正常再付剩余的10%。試想,一個一億元的水處理項目,水處理工程企業只能拿到1000萬啟動資金,用于全部的購買膜材料和設備,其余的90%就只能等竣工后方可拿到。而不管是海水淡化還是污水處理工程,一般工程企業的利潤在15%左右,那么一個億的項目僅成本就需80%~90%,也就是需要動用8000萬-9000萬的流動資金,才能使整個工程順利完工,這對于我國現有水平的一個中等規模的膜工程企業來說,如同過鬼門關,承接這么一個項目多少帶點賭博性質,否則根本無法完成。另外,污水處理企業近幾年才出現前所未有的井噴現象,即使規模最大的企業也沒有太多的資金積累。正因如此,在國內目前5000萬元規模以上的大中型污水處理項目的招標中,最后競標幾乎全成了國際大公司即洋人之間的角逐和競爭。
    政策傾斜當務之急
    目前,國內膜與水處理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甲方掌控資金。政府不斷加大污水處理的投資,但投資的方向永遠都是需要水處理的發包方,即用于地方政府的市政水處理或者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廢水回用,不可能把資金投入到工程公司,即施工方。而在發包方和施工方的合同洽談中,往往付款方式由甲方即發包方來敲定。
    第二,重科研輕產業。長期以來國家在膜與水處理領域的科研經費只傾斜于高校和院所,對于企業技術創新并沒有很大的投入。
    第三,重國有輕民營。不管是國家發改委還是國家科技部設立的膜與水處理課題,多年來,基本都投向國有院所或者國有企業,而我國的膜產業隊伍卻是以民營和股份制企業為主力軍。
    第四,重眼前輕長遠。相對于國家在電信、電力、石油等這些能夠給國家創造巨大利潤領域的投資,國家對膜與水處理領域的投資明顯偏少,因為膜與水處理是一個短時間看不見效益的行業,雖然它能使我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但它創造的利潤相比上述產業卻少的多。
    令人欣喜的是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計劃綱要》中,已經將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利用、綜合節水、海水淡化列為優先發展主題,其中把膜技術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另外,代表著國家膜與水處理科研和應用最高水平的國家環境保護膜技術工程中心也成立了,并且以國內膜與水處理龍頭企業中國藍星為技術依托單位,相信這一系列行動,會加快我國膜產業的發展步伐,早日趕超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