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基于MOFs的“3D修饰”制备高通量生物催化膜改性策略

发表日期:2018-05-15 09:19文章编辑:国初科技浏览次数: 标签:    

       据膜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5月12日讯 生活用水及再生水中常含有微量、难降解、高危害的小分子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抗生素、消炎药、激素和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多环芳烃、双酚A、多氯联苯等)。有证据表明,这类微污染物可能诱发人类性早熟、癌症、畸形以及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因其分子量普遍较小(100~1000Da)且吸附性强,即使是纳滤或反渗透膜都难以对其完全截留。
  应运而生的酶基生物催化纳滤膜集成了酶降解和膜分离功能,可显著提高纳滤膜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作为代价,酶的堵孔效应使纳滤膜渗透性大幅下降。另一类生物催化微滤膜虽具有高载酶量、高通量和高去除率,但其本身对微污染物的截留能力很低,且易污染。综上,如何制备稳定且高效的生物催化膜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印华研究员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商品化亲水高通量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上,提出了“3D修饰”的新型膜改性策略。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对支撑无纺布纤维的简单修饰,实现了酶固定化方式由传统的“二维(2D)”模式(固定化酶在分离层表面)向“三维(3D)”模式(固定化酶分散在整张膜内)的转变。

 

基于MOFs的“3D修饰”制备高通量生物催化膜改性策略


  这一策略能够使酶分布在超/纳滤等非对称膜的所有部位,特别是在占据绝大多数体积的支撑层内均匀分布,此类生物催化膜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1、减少酶在膜分离层富集,降低堵孔效应,提高通量;
  2、通过增加酶固定区域的维度,延长底物与酶的接触时间;
  3、通过MOFs的“双重吸附”效应,同时对酶和微污染物进行吸附,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酶的泄漏,提升系统对pH波动的耐受力,改善生物催化膜的重复使用性能和底物选择性。
  理论上,这一普适的修饰策略能够应用于几乎所有具有大孔支撑层的复合膜上。

 

基于MOFs的“3D修饰”制备高通量生物催化膜改性策略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506229),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No.2017069)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48 (2018) 389-398。

相关新闻

气体分离膜用于制药用水除氧的工艺应用

据网易新闻网3月11日讯,制药行业需要将工艺用水中的CO2 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便控制水的导...

日期:2025-03-11 浏览次数:156

气体分离膜用于饮料行业的溶解气体控制方案

据搜狐新闻3月7日讯,对于我们喜爱的饮料,溶解气体对于其迷人的特质、口味和口感来说功不...

日期:2025-03-07 浏览次数:196

国初科技大力推广脱气膜技术在纯水脱除二氧化碳的应用

据搜狐网3月3日讯,在众多工业领域中,纯水的制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电子、制...

日期:2025-03-03 浏览次数:124

一种替代传统热力除氧器的新型膜法脱氧技术

据搜狐新闻11月26日讯,在工业生产中,热力除氧器作为传统的水处理设备,长期以来承担着去...

日期:2025-02-14 浏览次数:3865

一种替代传统氨氮吹脱塔的新型膜法脱氨氮技术

据搜狐网10月18日讯,在工业领域,电子行业、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等都会产生大量含氨氮的废...

日期:2024-11-13 浏览次数:5126

一种替代传统脱碳塔的新型膜法脱二氧化碳技术

据搜狐号9月23日讯,在水处理过程中,脱除二氧化碳(CO2)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尤其在除...

日期:2025-02-14 浏览次数: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