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嘉兴在线2017年2月24日讯 昨天上午,记者从共同推进水专项太湖流域嘉兴市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获悉,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就“十三五”太湖流域(嘉兴市)水专项实施工作签订合作备忘录,在2017~2020年4年间,水专项“十三五”太湖流域(嘉兴市)中央财政资金将投入约1.7亿元用于嘉兴的科技治水项目。
水专项聚焦
嘉兴地区水环境
什么是水专项?水专项即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即通过科技治水研究与各地实际相结合,为示范流域水质改善、“水十条”实施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十三五”是水专项的收官阶段,“十三五”期间,水专项的专项流域综合示范资金和项目重点将聚焦到京津冀区域和太湖流域,嘉兴作为太湖流域的一部分,是该流域治水工作的重点。
此次签订的备忘录旨在针对太湖流域嘉兴地区水环境污染特征,研发示范一批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成熟适用的技术、产品、装备和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推广两个重大突破,为我市落实国家《水十条》、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水源水质及供水水质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以Ⅲ类水为主体的水质改善目标,确保枫南大桥、青阳汇等断面水质达到《水十条》断面考核要求。
以科技创新
破解治水难题
眼下我市正在实施中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融入了科技治水的内容。昨天上午,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和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考察人员先后来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现场和贯泾港生态湿地,对我市的科技治水现状进行考察。
“这是‘雨水花园’,雨水通过一个预处理井进行初步渗透处理,其中的悬浮物、漂浮物和垃圾被拦截,然后进入‘雨水花园’后再排入市政雨水纵观。”在已经完工的海绵城市万国路工程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万国路海绵城市示范段共2.7公里,这个工程结合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构建源头低影响开发系统,实现了削减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量。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以科技创新破解治水难题,除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的雨污分流、削减面源污染系统工程外,还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技术优势,运用膜生物反应器、生态湿地、人工浮岛等,为清淤截污、水体自净、生态修复等插上科技的翅膀。其中,石臼漾水源地、贯泾港水源地等相继建设生态湿地,通过生态湿地的净化,水质大大改善,目前流往贯泾港水厂的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
实行“地方首长+项目首席科学家”机制
近年来,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保持优秀,去年年底Ⅳ类及以上水体比重提高到93.1%,其中Ⅲ类及以上水体比重提高到19.2%,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实现清零。不过,嘉兴水环境目前依旧存在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排放量大、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此次的合作,就是要从科技治水的角度,针对嘉兴水环境存在的薄弱处进行突破,实现嘉兴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科技治水项目工作中,我市将实行“地方首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分工协作的实施机制,副市长(地方首长)是行政责任人,“两司”和嘉兴市通过公开择优的方式,共同确定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团队。
根据此次签订的备忘录,“地方首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将共同推进嘉兴地区的科技治水项目,开展嘉兴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综合调控与平台建设、平原河网地区污染源深度削减、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综合示范、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监测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嘉兴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漏损监控和多水源供水水质安全技术研究等科技治水合作课题。
其中,针对我市平原河网地区河道密度高、自净能力弱、城镇农村复合污染明显等问题,重点开展特别排放限值下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废水稳定达标与污染减排、城镇污水强化脱氮除磷、入河面源污染拦截与净化、污泥高效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重污染河网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河湖水系水量与水质联合调控技术、水源地水质提升与生态保障技术等成套技术集成研发与综合示范。